关于我们

1. 固若金汤,雄镇海门

金门县,古称浯洲,位于福建东南海域,由金门岛、烈屿等12个岛屿组成,面积150平方公里,约新加坡的五分之一,与厦门、石狮相望,与中国大陆最近处仅2.3公里,离台湾210公里。

803年,唐朝在泉州设置五个牧马场,浯洲为其中之一,陈渊任牧马监。陈渊率蔡、许、李、黄、吕等十二姓入岛开垦。后世奉之为金门的守护神,尊称“开浯恩主”,建孚济庙以奉祀,为金门人独有之神祇。

1387年,明朝经略福建沿海,设五卫十二所,包括金门守御千户所,取“固若金汤,雄镇海门”之意而得名“金门”。

金门土地贫瘠,不宜耕作,只能种植耐旱性杂粮如高粱、玉米、花生、蕃薯等。虽然四面环海,但是渔业资源有限。先辈为了谋生,多有远渡重洋,或移居台澎,或远适南洋,足迹遍布东南亚 。

2. 新加坡之孚济庙

1875年12月4日,李连排、黄良川、杨振都、洪文聪等金门侨民以693元购得史密斯街(Smith Street)一块土地,创立浯江孚济庙,隔年落成立碑。大董事为黄英伟、杨振都、李连排、李仕挞、吴仲钟、洪文聪、黄良川、黄超和。李仕挞任大总理。

孚济庙创建之初是两层建筑,庙内中堂供奉圣侯恩主陈渊,后殿供奉福德正神,楼上立有禄位碑 ,上铭刻60个名字,其中8位是创庙大董事,31位是董事。此禄位碑现存于金门会馆大厦内。

除了信仰功能,孚济庙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。由于从金门南来的邑人日益繁多,孚济庙希望能把旅居南洋的金门同乡团结在一起,让他们互相帮助,互相扶持。

孚济庙在民国初年重修 ,耗资1万2150元。发起进行重修的人包括黄安基、蔡嘉种、陈景兰等。1919年重修竣工后,新建筑三楼为孚济庙,附设金门会馆办事处;一楼二楼则出租外人,收入用作为维持孚济庙与金门会馆的开支。

金门会馆的创建

从1876年创庙至1913年,孚济庙实际上已经以“金门公司”之名义对外出现 。1913年,黄安基等金侨领袖呈文力主金门立县,用的就是“南洋新加坡福建金门会馆”名义 。1926年,孚济庙修改章程,用“金门会馆”名义治理之 ,并向政府申请注册。1927年6月17日,新加坡政府宪报正式批准金侨的注册申请,将孚济庙改称为金门会馆。至此,金门会馆正式确立 。

1974年,政府征收史密斯街金门会馆地段。1979年6月,金门会馆决议购买庆利路72号地段。1983年1月9日,新馆大楼开工建设。两年后,1985年1月14日,大楼竣工。

大厦启用20年后,由于会务渐繁,场地不敷使用,于是在2005年12月1日耗资120万元启动扩建工程,历时九个月之后竣工,增添了电梯,扩建了活动室和会议室。

2020年会馆筹备庆祝150周年会庆,特别设计了150周年庆典标志;同时董事会也同意花费100万元为大厦进行内部装修,使会馆焕然一新。

3. 对祖籍地之贡献(1)

本地金侨先驱及其后人一直不遗余力支持祖籍地的建设和福祉,主要在公益与教育、参政议政、交通与基础建设等几个方面。

首先,支持祖籍地的公益与教育事业。例如:1886年,新加坡金门侨领呼吁金门侨民社群捐资,在金门助建浯江节孝祠,并筹款资助金门育婴堂。1897年,金门发生瘟疫,黄良檀发动孚济庙众董事捐献,并以身作则捐出300元施棺济贫。

1925年末,金门岁收欠佳,金门会馆购买白米运回金门平粜 。

1931年9月,中国十六省水灾,金门会馆议决捐献250元赈灾。

1937年10月28日,因金门被日军占领,金门会馆汇5000元国币救济,并致省政府及厦门黄司令,请求营救金门难民。

1958年八二三炮战,金门灾情惨重,金门会馆9月3日成立“金门旅外同乡救济桑梓灾民委员会”,加以救济。

金门会馆也资助金门商业学校、金门公学。1967年,金门社会教育馆欲扩建图书馆大楼,金门会馆通过拨发原存金中中学教育基金金台币40万元,助建大楼。

其次,由于新加坡金侨具备经济实力和社会威望,与祖籍地关系十分密切,因此他们得以积极参与祖籍地政治,督促政府保障乡民福祉。例如1913年,因金门岛“政务纷驰,盗贼蠭起”,浯江孚济庙总理黄安基、陈芳岁等123名侨商,联名电呈福建巡按许世英,请愿将金门设为县治,
加强治理。1915年,北洋政府批准金门成立县治。
金门得以立县,新加坡金门会馆当记一功。

对祖籍地之贡献(2)

 

1920年,金门百姓被军阀逼种罂粟,挨家挨户勒征烟税,苦不堪言 。1922年10月31日,金门会馆发起同乡大会,电请金门知事出示严禁,电请全国及万国禁烟会援助,并刊发通告,告诫各乡民 。

1929年9月9日,金门会馆会长蔡嘉种电请福建省主席,要求金门各捐税由地方自办,以纾解民困。9月20日,金门县长黄祖熙来函,聘请新加坡金门会馆为金门县政府顾问。

三十年代金门海盗猖獗,邑人深受其害,金门会馆十分重视,为此投入精力和财力。1933年11月12日,金门会馆议决成立金门海陆保安会,直接参与金门防盗筹备工作。翌年8月,派黄肖岩等三人回乡,商讨建筑碉楼、购置炮艇防海等事,从根本解决匪祸。1935年8月,议决在金门购枪60把,分配碉楼防卫。9月,购买电船并无限期借给水警大队巡逻港海港,并电汇4,200元款项买铳。

再次,支持祖籍地的基础建设。直至清末,金、厦之间虽有轮船船运,但是无法长期顺利运作 ,乡民海上交通极其不便。1922年,金门会馆决定组织金门轮船有限公司,在香港订造一艘50吨的小轮船,命名为“金星轮”,于1923年5月开始运行。

早年金门岛上路况不佳。1929年,金门会馆曾有路政之提倡 。翌年,金门会馆捐助1万元协助修路 。1932年,金门会馆负担在金门建筑桥梁两座。1936年,金门会馆再度募资巨款修路,可惜因抗日战争爆发而被迫终止。

4. 新时代下的新角色

二战之后,新加坡逐渐从战火废墟中重建,与此同时崛起的是移民对本地的认同意识。1965年,新加坡独立之后,这个现象更为明显。在新时代下,金门会馆虽然仍然维持对祖籍地的关怀和照顾,但是,主要精力已明显转到本地公益和教育之上。上世纪80年代经历转型之后,也开始把文化传承和发扬作为一项主要工作。

在公益方面,金门会馆对本地出力不少。例如:1961年认捐数千元助赈河水山大火灾民 ;1963年认捐数千元赈济万记山火灾灾民 ;1993年,向华社自助会捐献20万元;2011年1月,赞助5万元给新加坡宗乡总会成立教育基金。同时,金门会馆仍维持对大中华地区的关心。例如:2008年四川大地震和2009年莫拉克台风之后,金门会馆分别向灾区赈济4万6000元、16万2000元。

新时代下的新角色(2)

在教育方面,金门会馆1963年8月设立助学金基金筹募委员会,同时成立奖学金评选委员会。1969年12月,首次颁发大学奖学金。1972年9月23日,金门会馆执监委员共捐10,700元予“陈六使奖学金基金”,由福建会馆转交南洋大学 。在黄木荣、黄卓极、吴光枰、陈素娴等先贤及后人的支持下,金门会馆也陆续补充了奖助学金基金。

1986年是新加坡的宗乡会馆进行自我更新和改革的关键点。转型后的金门会馆的主要功能转变为推展华族文化事业。例如:1987年展出“孔子故里艺术文化展览”;1988年2月以“金门文化灯船”参与“春到河畔迎新年”庆祝活动,同年12月赞助第一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;1990年举办书画展;1992年12月联合七所会馆举办张人希书画欣赏会;2004年成立文史资料中心;2005年发布《新加坡金门籍写作人作品集》;2007年发布许允之遗作《炼石窝主人遗诗》与《炼石窝印存》;2010年发布江柏炜之《星洲浯民:新加坡金门人的宗乡会馆》;2015年出版《金门先贤录•新加坡篇》与《金门美景佳肴传千里》两本书。

新时代下的新角色(3)

为了培养后继人,金门会馆1997年设立青年团,通过各种活动,积极吸引青年加入会馆。2013年12月,金门会馆组织22人青年代表团展开5天寻根访亲,即是一例。同时成立于1997年的文教部则定期举办文史讲座,放映金门有关的纪录片和电影,让会员加强对祖籍地及先辈移民历史的认识。

发扬华族优良传统是金门会馆的主要宗旨之一,通过双亲节、端午节、春节等传统节日来加强传统价值观的传播。成立于2000年的康乐组和妇女组是承办这些活动的中坚力量。除此,两组还定期组织卡拉OK班、排舞班、郊游、远足等健康活动。

金门会馆自1986年创办的“欢乐星期天午餐聚会”,至今从未中断,由董事轮流做东,以金门菜肴为纽带,联系乡谊。金门会馆还于2010、2012年主办“旧菜新煮”烹饪比赛,以这个别出心裁的方式推广金门饮食文化。

金门会馆也重视向本地社会介绍金门文化,如1999年举办“风狮爷游新加坡”展览会,并多次举办金门商品及文化展。金门会馆积极响应宗乡总会与福建会馆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,例如在福建文化节上推出金门特产和金门美食。

5. 广结乡缘 领导华社

金门会馆十分重视维系祖籍地以及本地金门乡团的关系。1990年,金门会馆出版《亚洲金门同乡通讯录》,方便亚洲各国各地金侨后裔联络。金门会馆也定期回乡访问,参加金门举办的各种文化和民俗活动,例如2011年,会馆一行41人返乡参与“建国100年和平祈福日”;2012年,金门会馆16人代表团到金门参加世界闽南文化节和闽南文化高峰论坛;2013年,金门会馆副主席蔡其生在金门“2013移动之民”学术研讨会上致辞;2014年,副主席陈笃汉等47人参加金门建县100周年暨第五届世界金门日活动。